共有 1337 件作品

2

2

0

2

文明越進步,我們就越害怕,害怕我們在文明過程中拋棄了蠻荒時代屬於美,屬於生活之樂的東西。 -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 我的畢業設計是在思考現代文明與原始之間的關係,在空間上現代建築的簡潔,垂直水平形塑出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曾經的原始房屋,斜屋頂,火,洞穴,柱這些生活記憶成為了歷史。所以我想嘗試在谷關做一個原始的生活想像,並以狩獵作為切入點,體驗在部落間上下穿梭,在塔樓下玩耍,獵人追蹤獵物,人與動物,人與自然身體感官逐漸融合的過程。 谷關位於台中的山區,由一條東西橫貫公路貫穿,在921地震道路中斷後從中繼站變成了終點站,谷關也因此沒落至今,但同時也成為了都市與自然邊界上的節點。我以此為出發點展開一場野性狩獵生活想像。 設計操作說明: 透過舊照片研究泰雅族部落傳統住屋,塔樓,吊橋,獵寮的空間特性,將其轉化延續到狩獵文化博物館.在谷關與舊有溫泉文化形成完整的野性休閒體驗。 在空間配置上利用一長一短的量體圍塑定義出入口廣場與森林舞台廣場,並將博物館以傳統高架的方式設計,在量體後方隨著山勢漸漸升高與道路相連結,形成一個隱蔽像山洞的入口。屋頂利用兩片石材大屋頂將所有博物館空間包覆起來,在地面層形成開闊的半戶外空間,可以與對岸的塔樓,群山相呼應。透過吊橋進入對岸,抵達塔樓型態的狩獵體驗入口,遊客可以在塔樓下自由穿梭遊玩。

1

當自由喊聲與向錢靠攏的主張不斷擴張,財富與空間的無形之牆,將人們劃分成社會階層的相異族群。近代社會以重劃進行大規模都市更新,卻連帶造成更多價格競爭;人們都稱被冰冷建築包圍的為都市叢林,卻從未想過這一層一層疊高的,是不知不覺在凝視中,將彼此視為都市叢林裡的囊中之物。 無形之牆的出現,伴隨財富資本的可視化而來,而房價的高漲,在都市不斷地重劃,更新發展,接著迅速擴張,然後複製,早已成為眾人熟知的社會亂象。我們其實可以想像,這些由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外部性,是在豪宅商機大量出現的背後,迅速且不間斷地充斥在各個角落。 渴望擁有一個專屬家園的吶喊從未停歇,是高漲租貸迫使人們只能以月計價,慢慢捨去這份嚮往、改變了一個世代的價值,退成了社會中的不平等。當代租金的高漲趨勢因以租代買的盛行,更是逐漸促成下一階段的居住問題。 從購房至租屋的行為演變,是社會中的不平等退讓。而資本家(Kapitalist)的消極策略,試圖以給予彌補措施進行解套,如此治標不治本的動作又是否能真正解決體制下的居住問題? 設計以建築作為與城市對話的語言,我想在狩獵與被獵的肉弱強食間,提供一套精心包裝的都市謊言。那是為租屋市場不堪負荷後的未來社會預先埋下一套防患機制,以建築作為的計畫,在不同階段扮演著城市中的相異角色,並在作為一項都市解套方針的同時亦是透過隱性批判給予人們反思的機會。而此刻的它將是深埋於土裡的種子,等待重見天日。

1

0

3

4

「變電所乘載都市自由」 新竹一次變電所位於科學園區正門口,也是人們上下班主要幹道的交會點,背後更緊鄰著高密度的住宅區。在地理位置上這是園區與都市邊界的核心,卻被專門服務科學園區的基礎設施所佔據。我想討論當變電所地下化後,如何透過設計重新定義基礎設施在城市中的角色。 不論在工作時,或是在回家後,每個人都扮演了工業社會中的某個角色,日常生活在無形中如同機械般被制約,每天的作息就是兩點一線的移動。我試圖擾動這些一成不變的生活軌跡,透過設計將位於上下班中間點的新竹一次變電所地下化後與運動公園結合並向城市開放,讓人們在每天的通勤之中,有片刻脫離生活常軌,進入我的設計享受自由的機會。 如何將過去單純服務園區的基礎設施轉變為乘載人們自由的容器;讓都市活動於內部發生的同時卻與變電廠共存著,開始了我畢業設計的討論。 我的策略是利用變壓時產生的廢熱來建立都市活動與下方設備的關係,以熱作為介質,使得我們能直接地透過身體感知地下化後基礎設施的運作。我規劃了四個以變電廢熱作為熱量來源的恆溫泳池,並透過設計將熱傳導的過程從一根管線變成人能親身經歷的空間。一方面將電的行為可視化,另一方面轉化科技鍊的產物,將廢熱重新運用,變為乘載都市活動的能源。 在垂直上串聯人的活動與變電設施、在水平上與都市縫合;批判人們被制約的生活狀態、改變都市基礎設施的既定運作模式,「例行脫軌」創造的是人與都市環境共同的自由。

2